每天早上,廈門瑞景公園小區的居民都會攜帶廚余垃圾,到換購點兌換心儀的蔬菜等日用品,而其他垃圾則按照不同分類進行處理。這樣的垃圾分類對于小區居民來說已經漸成習慣。
廈門垃圾分類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推行。如今,經過幾年的實踐,早已領跑全國。數據顯示:目前,廈門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接近100%,參與率達85%,連續4個季度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工作情況考核中總分排名全國第一。
事實上,廈門居民垃圾分類只是福建省推行垃圾分類的一個“美麗縮影”,正在引領著全省群眾生活新時尚。
近年來,福建省扎實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從立法、完善全鏈條、創新宣傳等入手,扎實抓好垃圾分類這項“關鍵民生小事”,助力“清新福建”和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奮力奏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序曲。
為“垃圾分類”立法 一把手有了新“職務”
廈門是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立法的城市。2017年9月,廈門出臺《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廈門垃圾分類工作迎來了法制化、規范化的全新階段。隨后,還先后出臺了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大件垃圾管理辦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評辦法等16項配套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垃圾分類法規配套體系。
省會福州,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正副組長的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3月,福州市以政府規章形式頒布了《福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并擬于年內出臺《福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
泉州市探索出社區自管、社企聯合、社企物業共同實施的“四位一體”工作格局;龍巖市建立市、區兩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市、區、街道三級垃圾分類機構,推動垃圾分類層層推進。
其他各設區市均以政府名義印發了《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并成立了各地黨政主要領導擔任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在全省,垃圾分類工作已成為“一把手”工程。黨政一把手帶頭抓,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工作格局已形成。
完善全鏈條 把垃圾送“回家”
近年來,各地按照“全程分類、末端牽引前端”的思路,突出全節點攻堅,全流程把控,系統夯實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節,加大設施建設力度,為每一個環節的有效運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廈門:統一為小區居民配發專門用于投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家庭分類垃圾桶,并在思明區、湖里區、集美區、海滄區建成4座大件垃圾處理廠。目前,廈門已經形成垃圾收運、無害化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工業危險廢棄物綜合處置、廚余垃圾處置等全鏈條、專業化垃圾處理體系。
福州:全市現有58座轉運站,78部廚余(濕)垃圾專用運輸車,小區垃圾分類桶、分類袋基本發放到位;城區43個街道已全部開展生活垃圾分類,3219個小區垃圾分類設施布設率已超過84%。
泉州:在市區中心以“大分流”“小分類”為工作目標,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大分流”,即,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大件垃圾、非工業源有害垃圾等分別處理。“小分類”,即,實現“三個全覆蓋”,包括市直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實現全覆蓋。
莆田: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日可處理2850噸生活垃圾、市餐廚垃圾處置場一期每日可處理100噸餐廚垃圾及50噸地溝油。
龍巖:餐廚垃圾處理廠開始帶料試運行,目前已和城區199家餐飲單位簽訂了收運處置協議,日均收運處置量達35噸。而大件垃圾破拆設備已開標,預計安裝工期約3個月。市危固廢處置中心已進入了為期一年的試生產運行。市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生活垃圾量約為700噸/日,各項環保數值均達標排放,基本滿足了中心城區的需求。
其他各設區市也正結合實際情況,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設施設備的建設。
全民參與 跑好垃圾分類“第一公里”
如何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生活自覺,是垃圾分類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福建各地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從“要我分”向“我要分、分到位”的理念轉變,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習慣,跑好“最初一公里”。
思明快板、湖里三字經、翔安答嘴鼓、同安垃圾分類歌、集美環保舞蹈等一系列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垃圾分類文藝作品已經成為廈門宣傳的一個個亮點,很好地將生活垃圾分類宣傳融入市民生活中,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綠色環保理念的積極踐行者。
垃圾分類與每一個人生活息息相關,要讓群眾主動參與進來。在福建,黨員帶頭、志愿者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進校園等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垃圾分類,黨員先行!”廈門市各級各類黨支部積極組織黨員參加各種生活垃圾分類志愿督導活動,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全市有9300多個黨組織、32000多名黨員志愿者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相關主題實踐和宣傳工作。
“志愿參與,督導先行!”福州動員12000名志愿者參與宣傳引導;采取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雙管齊下,推行“定點督導+入戶督導”辦法,設計“誠信積分表”,由志愿者每天計算居民的垃圾分類參與情況,把積分公布在各棟樓的一樓……
“從娃娃抓起,垃圾分類進校園”。近年來,全省各地以學校教育為著力點,走進校園深入開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齊步走”“送垃圾回家”等主題宣講活動。“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垃圾分一分,環保更加分”等順口溜,正在福建省中小學校園里傳開。
廈門市在1164所幼兒園、校園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編寫中學、小學、幼兒園三種版本的《綠海鷗伴我行——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打通校園、家庭、社區通道,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
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是跟豐澤幼兒園同一批啟動垃圾分類的試點單位。學校請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對教職員工進行培訓,并定期組織垃圾分類科普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
“一個好的習慣養成需要兩代人”。莆田各校正著手編寫專門教材,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校本課程;垃圾分類情況列入莆田“講話小旗手”“三好學生”選定標準。
“下一步,省住建廳將把垃圾分類作為‘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具體舉措,作為破解行業難題的突破口,進一步強化政府推動、社會參與、政策激勵和市場運作,讓分類處理、資源利用、廢物處置無縫銜接,努力形成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同推進的垃圾治理的一體化格局。”省住建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